|
人這一輩子,一定要來一趟漢中!在中國地理版圖的中心, 有這樣一座城, 漢江從這里發源,漢王朝自此發祥。 這里是秦蜀古道的連接地, 是長江最大支流的發源地, 是中原文化與巴蜀文化交流的重要區域。 地處川陜之間的漢中, 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如白居易詩中所述 “三秦大地皆兵家,漢中山路少行人! 這里也是陜西的小江南, 如陸游詩中所寫 “漢中桃花扇底風,不似江南賞桃紅! 追根溯源, 自秦設漢中郡至今已有2300多年歷史。 漢高祖劉邦在此開啟漢室基業, 古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在此出生, “蔡侯紙”發明者蔡倫在此長眠。 秦巴之巔、兩漢三國的漢中, 以其厚重的歷史底蘊、 旖旎的自然風光、 溫暖的生活氣息, 讓人們對此地充滿了向往之情。 漢中市博物館 是由“西漢三遺址”古漢臺、拜將壇、飲馬池 建立的組團群落式市級博物館。 其中的國家一級文物 “石門十三品”被譽為國之瑰寶, 更是“書”和“刻”兩者的最高藝術結晶。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因修建石門水庫, “石門十三品”鑿遷至漢中市博物館, 經修復后陳列至今。 “石門十三品”主要包括 《石門》《鄐君開通褒斜道》 《袞雪》《石門銘》《石門頌》等。 其中《石門頌》被稱為漢隸精品, 與陜西略陽《郙閣頌》、 甘肅成縣《西狹頌》并稱“漢三頌”。 1936年問世的中國權威工具書《辭! 封面字就選自《石門頌》。 漢中是“中國棧道之鄉”, 東漢年間所開的“石門” 是連接關中和漢中的 褒斜棧道南端的一段隧道, 是蜀道的重要部分, 也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故事發生地。 在隧道兩壁及褒河兩岸懸崖上 鑿有大量題詠和記事。 張騫開拓了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 漢中城固就是這位博望侯的老家。 張騫墓是紀念張騫、憑吊張騫的重要遺存, 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實物見證。 位于漢中洋縣龍亭的蔡倫墓祠, 是中國古代造紙發明家蔡倫的長眠之地。 祠內古柏參天,千年漢桂郁郁蔥蔥, 當地紙匠仍堅守著古老的蔡倫造紙技藝。 漢中 還是川陜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川陜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不僅是陜西省三大紅色旅游景區之一, 也是川陜革命根據地在陜南唯一的紀念館。 漢中地區的地理條件 自古便極具軍事和戰略價值。 諸葛亮曾屯兵漢中,北伐曹魏, 縱橫交錯的古道和關隘 至今仍是游客必去“打卡”的景點。 定軍山 是三國時期古戰場, 十二連山自西向東逶迤十多公里, 宛如游龍戲珠,素有十二連山一顆珠之譽。 更被稱為得定軍山則得漢中, 得漢中則定天下。 “魚米之鄉”和“天府之國”的漢中, 南北兩側的秦嶺和巴山自然資源豐富, 滋養著美麗的漢中盆地。 西成高鐵的開通 讓蜀道變通途。 每年春天 百萬畝油菜花在漢江兩岸恣意綻放, 金黃色的大地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 天漢濕地公園 地處漢江漢中城區段兩岸, 東起漢江橋閘,西至沙沿溝口, 是集漢江度汛、生態修復、休閑觀光 多功能為一體的水利景區。 當你空閑時, 不如來吹吹漢江邊的晚風吧! 它會告訴你曾經發生的一切, 是悲歡離合,是陰晴圓缺。 看看銀裝素裹的雪山, 看看晶瑩剔透的霧凇, 看看紅艷的山茱萸。 別忘了“秦嶺四寶”。 看看憨態可掬的大熊貓, 看看“四不像”的羚牛, 看看被譽為“東方寶石”的朱鹮, 看看“猴中貴族”金絲猴。 圖為在漢中“定居”的大熊貓。李一璠 攝 圖為陜西洋縣的朱鹮。劉齊軒 攝 漢中歷史積淀厚重, 文化遺產繁多。 全市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代表性項目505項, 具有和合南北、交融秦蜀的鮮明特色, 是彰顯“漢風古韻”城市名片的重要載體。 漢中民間文化帶有濃厚的 秦、蜀、楚文化烙印。 民間戲劇既有洋縣秦腔, 又有漢調桄桄; 民歌既有帶川味的鎮巴民歌, 又有兼具川甘味的山歌。 民間工藝不勝枚舉。 南鄭藤編非遺技藝、寧強羌族刺繡久負盛名, 龍江龍舞、協稅社火更是深受大家喜愛。 漢中近年來持續探索“茶產業+”, 助力秦巴茶香“飄”向世界。 茶園面積、產量、產值穩居陜西省第一, 已成為當地群眾致富增收的重要產業, “漢中仙毫”公用品牌價值已達38.7億元。 一方水土一方人, 漢中美食兼具南北之味。 有風味獨特、雪白透亮的漢中面皮, 有解膩清爽、歷史悠久的菜豆腐, 有獨具特色、五味俱全的城固原公雜燴, 有紅潤鮮嫩、咸淡適中的西鄉牛肉干, 還有色澤金黃、香酥可口的寧強核桃饃。 這就是漢中! 游歷其中, 撲面而來的人間煙火、 蒼翠的山水, 以及煌煌大漢的歲月風光。 選一個日子,來漢中吧! 來源:中國新聞社 ,漢中發布 如有侵權 請聯系刪稿 |